楞伽经05 :这部《楞伽经》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,这个是成佛的重点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楞伽经(一)05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679k52t6n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一)05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【因此若离心意意识,即得顿离一切相,】诸位,什么叫做顿离?顿离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,法法本空,相相空无自性,所以相相然后趣至本空,法法趣至空无自性,所以法法本空,离一切相就是顿除烦恼。所以修行佛法人,那么你只要听师父一句话就见道,这句话就是你一辈子要牢牢放在心中的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,这一句话八大宗派都会用得到,这一句话就是:到死不取于相,就顿离、就顿悟。从今天起你发“到死绝对不取任何的相”(的心),赞叹你也好,人家伤害你也好,冤枉你也没有关系,做了很多善事也真的不着,恶是当然不能去做,是不是?你度了很多众生,记得就是不能着,而且这一句话是一辈子用得到的。从今天起,没有听经闻法那个不管,你从现在起,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,不要去讲众生的过失,不要说自己很行,不起狂妄,不起贪婪。纵然你今天日中一食,也不值得骄傲;纵然你今天通达三藏,也了悟无一法可得,也不值得你来夸大自己、自我膨胀;纵然你今天顿悟了佛陀的心法,也不执著说我是圣人。总是万法着不得,到死不取于相,便顿离一切相,而且这句一辈子你都用不完。因为一般人都有正义感,看到那些恶劣的人:呃,怎么会这么恶劣啦,是不是?
就像美国今天发生的,人家看电影,这个还是博士,他化装成蝙蝠侠那一种的,拿枪进去电影院里面扫射,到现在报导的,死了十二个人,有一个美女记者被打死了,最小的才两、三岁,最老的也有七、八十岁的,打死了十二个,跟他有没有仇呢?没有仇。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不知道,莫名其妙,他还是博士咧。对不对?那一些死的,还没有听到一句佛法就死了,你看,他的生命有多悲哀!死得很冤枉!死得莫名其妙!人家进来电影院枪就……AK47的,就扫射,一个一个倒……人家电影院里面的,大家说那个是在搞特效,结果,喔,不是喔,是真枪实弹的在打喔。结果大家都要冲去那个大门,他就往那个大门扫射,全部都死在门里面。所以,在座诸位,法师、护法居士,你去外面,我是觉得善良一点比较好,百般不计较,这样可以保命,明哲保身。记得,如果你有开车,男孩子、女孩子,你有开车的人,记得,发生车祸,记得,你只要人没有死,没有被撞死,冷静一下,也许你受到委屈,你就这样观想:这十年来也撞不到几次,衰啦!如果你硬要向对方要钱、理论,说不定他身上有枪,是不是?这个都很难讲。
看底下,顿离一切相,【亦即是“忽然超出世出世间”。】
(C)到自觉圣趣——入如来地。到自觉圣,圣就是圣智,趣就是趣入如来地。到自觉圣智,趣入第一义谛究竟如来地,入如来地——整句话应当这样解释。可是到现在来讲,大家都简称:自觉圣智,自觉圣智,就是自己的觉悟达到圣人的智慧,而趣入第一义谛入如来地,整句是这样解释的。
【若得离心意意识,即能二死(分段生死、变异生死)永尽,到自觉圣趣。“自觉圣趣”(或称自觉圣智)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,】自证就是内证。在座诸位,如果你想要讲这个《楞严》或者是《楞伽》,你没有办法像如来,但至少也要有一点点功夫,要体悟一下内证的境界是什么。【如能到此境界,即是入如来地,证如来法身。】法身是什么?法身就是无相,无相就是智慧,法身就是智慧,智慧就是法身。法身无相,智慧心即是。【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。】所以听经闻法的目的,就是开摩诃般若,开大智慧。在座诸位,单单念佛是不够的,单单诵经是不够的,真的。单单念佛,要念得有味道,必须开大智慧;你要诵经,诵出有味道,必须烦恼少的那颗真如心来诵经,那样诵经就很有味道了。【又,此如来自证境界甚深不可思议,然本经最前头一开始,大慧菩萨承佛威神所说出的赞佛偈,即是暗示了如来此自觉圣趣的境界。行人发大心者,依此偈修,】为什么一定要叫作发大心?大心就是大菩提心。离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。所以自利利他的心,二六时中都必须充满一个听经闻法正信的佛弟子,也就是说你今天有多少能力,能推广多少的正法,你一定要尽力。
在座诸位,你一定要这样观想,佛教多一个人,就多一分力量,当他是你度的刚初学佛法的,你的旁边刚好是你的朋友、亲戚也好,用什么关系让他听到佛法,网路也好,都没关系,你就观想那一颗菩提心是我栽种的,他因为我而学佛,那这一颗菩提心,菩提的幼苗我一定要让它活起来,你一定要讲得让他有信心,我很不容易碰到,我来栽培这一颗菩提幼苗。在座诸位,你家种花,你都不想让花死了,你家种树,都不想那一棵树死掉,你怎会让一个发菩提心这颗幼苗去把它搞死?对不对?所以,在座诸位,你这一句话,讲话要很注意,这个人你继续让他发菩提心,你就是首屈一指,就是NO.1,就是好的佛弟子,对不对?那个很不容易发菩提心,要来亲近讲堂,你就开始噜、噜、噜,那就不是这样比这样一指(师父竖大拇指),而是相反要比这一指(师父将竖着的大拇指倒过来朝下),你就真的很糟糕的佛弟子。师父要度一个人进来那么的难,你把他搞得让他离开三宝,这个罪有多重!断了法身慧命,谁负责?所以,你的旁边度了十个,这十颗菩提幼苗,你好好的负责把他照顾好,当然希望他的菩提幼苗继续活下来,对不对?所以要让他活下来的理由,就是让他对三宝要起信心。所以很重要的,说了会让一个人退失菩提心的,这一句话打死不能讲,你讲这句话,因为你这句话让他失去菩提心,这个因果你负不起的。他很不容易萌芽,对不对?很不容易萌芽,佛教又多一个年轻人来学佛了,那你还给他断掉这个菩提种,这个罪很重的!
看底下,所以,行人发大心者,依此偈修,【定当获福无量,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,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。】以随着佛而学就是佛之真子,注意喔,是随着佛而学,不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那一种佛学喔!意思就是佛怎么讲,我们就依教奉行,叫作随着佛而学。佛怎么讲,你就依教奉行,这是佛的真子。简单讲,入真实修行,就是真子的佛弟子,如果是用妄识、妄心,用能所不断、是非不断的心,刹那生灭的妄识心修行,那么不是真修行人。所以,记得,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、不增不减的,诸位,就是你一下手处,记得,看到什么境界,你就告诉自己,空无自性。空无自性就是空,空就是不可得,你在不可得里面空捞把抓、动念、执著都没有意义。在佛的角度看起来,众生所有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意义,众生百般的计较没有任何的意义,众生种种的分别也没有任何的意义。因为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就是空,在绝对的空性里面,你妄执、妄分别、妄动,这个统统叫作识心;识心不可得,放下那一念就是识性。所以,心入于真实,就是心入于真如的修行。用真如的心修行,才能真正进入修行的状态,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所以我重复告诉大家说,不是说(光念)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没有错,念佛有没有回归当下,你是用真如心念佛,就叫实相念佛,虽念而无念,虽念而无能念所念,如果你今天不听经闻法,也不能了悟心性,真如的本性,你一样在念佛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可是你底下潜藏着生灭习气,业力、业识、无明,那么的强烈,你怎么有办法临命终有把握?为什么要听经闻法?就是让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做得了主,更有把握,今天才要听经闻法。
所以,有一个佛弟子来,不晓得谁介绍的,他说:师父,有人告诉我,我好好的念佛,其他经典不看、不听,我念了差不多二十年了。那我就问他:那你念佛觉得怎么样?受用吗?他说:就是老是那个妄想起来,那个执著、无明很强,就是压不下来。我说:你还算是个老实的修行人。大居士,我认为你的修行方向需要调整一下,我不敢说你不对,不过你念了二十年,在佛在世,早就证阿罗汉果,早就断无明了。对不对?你搞了二十年了,你是不是要调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呢?要不要拿师父的光盘参考一下呢?后来因为他受到影响很大,他说:我四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咧,不看咧,拿回去,不晓得人家会对我有什么异样的眼光呢。后来他就不看,不看,那我们也没办法,后来有没有再来讲堂请,我就不知道了。各人因缘各人了,各人掌握嘛,各人生死各人了,是不是?因此,修行就是一种尊重,我也不能说你不对。所以师父在这里,坐在台下,你我就是有师徒之缘,那么你如果念佛念到现在,还妄想那么多,还脾气那么大,对不对?是非还一直不断,你就真的要调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了。真修行人没是非,真修行人没有能所,真修行人万法归一心真如,那么这个来念佛的心境可不得了!
丙、本书之体例。【本书分为经文、注释、义贯及诠论四大部分。兹条述之:】【㈠注释:为将经文中的字句,一条条分别注,尽量作到凡有点难懂的,不管是文字或义理、名相,皆条注之。】【㈡义贯:这可说是本书之特色。这是将一节经文,在注释之后,从头到尾“顺”一遍。因为笔者有鉴于有些佛经注解书中,常于注释中讲得很清楚,发挥得很透彻,读者在看注释时也觉得非常好;虽然如此,但是当读者看完注释,回头想再看一遍经文时,往往还是有很多看不懂,或有些地方接不上,或发现有些字句好像没解释,或解释很多却不知在哪里,要慢慢去找、慢慢试着把它们给对上,甚至有时觉得注释与经文不太有关系,乃至完全脱节,这些都是很容易令读者迷惑的地方,尤其是看《楞伽经》的注,更容易有这些困难产生。因为《楞伽经》的文字简古艰奥,】这四字可以分开来解释:“简”就是太简单;“古”就是古时候的语言,传统的语言,太少了;“艰”就是艰难;“奥”就是奥妙,太难理解,叫做奥妙。艰就是很难理解,再怎么用心都很难理解,像老梗不是嫩叶。
所以,这个简单又古又艰涩又奥妙,【而且义理上又牵涉了性相二宗】性就是禅,专门讲本性的;相就是唯识,二宗【中最深的道理,因此注家所须交待的东西很多。然而等到所须交待的东西都交待清楚后,读者再回头看经文时,常常又是一团迷雾。】还真的是这样子,还真的一言说中了,真的是一团迷雾,接不上线。【因此本书注者】(就是他本身自己)【特地再将所注释的那节经文,全部再顺一次,】顺一次就是类似顺口溜,念起来很顺口,【以便现代读者一目了然,不用再去找注释与经文来比对,翻来覆去。】这个也就是说师父选择这一本为教材的原因,这本教材才能够利益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人,而且它很完整,很完整,它把经文讲完了以后,注释完了,还把义贯贯穿起来。不过这一点还是很重要,就是上课的时候,一定要全力以赴注意师父看怎么讲,你后来再看整个注解、义贯,你就会得心应手。【不过有少数几段经文,因为文义明白易解,上下句也容易贯串,只须解释几个名相,碰到这种情形,那一节的义贯就省略了。】
【㈢诠论:本书另一特点是:在注释及义贯中,尽量不加任何发挥。然而有些地方实在须要稍微详细一点说明,以令读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,例如一些背景知识,或申论、】(就是广论)、【或经文上下段落的起承转合等结构方面的解释等,笔者就尽可能把这些资料放在“诠论”中,以避免“注释”文中变成很庞杂,增加读者的负担。依鄙浅见,】所以,你看人家成观法师写书写得这么好,还是这么的谦虚,这个就是我们应当效法的。谦卦里面只有益,没有害,就是一个人修学佛道,稻穗越饱满就越低下头来,一个人,真的饱读经书的人、证量的人,是绝对的谦卑。学佛不只是在教义教理上下功夫,要在自己的行为上下功夫。我们的生命是一连串的行为所组成的,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动点,都必须以最谦卑的心来面对我们的生命。【这也是一般旧注中,易令读者看时觉得很好,看完注解后,却又常觉“回不去”经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】
【最后,本书还有一小特点,即是笔者于发心注解时,即决定要令经文每一个字都有意义(因为笔者深信佛经中应该是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的,不会有无义语的。),】没有意义,佛讲干什么呢?佛一辈子都不讲无意义的话。),【然而这一点于《楞伽经》来讲,特别难,因为其文字实在太简约、古奥。】古典又深奥。我刚出家的时候,在南普陀,台中南普陀佛学院,请来一本《楞伽经》,翻、翻、翻……第一句就说,这个谁看得懂,这谁看得懂,对不对?这个没有人看得懂的。所以在这时候,师父也找不到一个好的版本来上课。那么前几年人家寄了一本这个楞伽经的义贯给我,我看了以后,那时候并没有说要演讲、要上课,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心理准备,我要讲《楞伽经》是在这三个月作最后的决定的。本来我要讲到《楞严经》我就要休息了,休息了。但我离不开你们,看你们的笑容是多么的可爱,听经闻法是多么的法喜,我不忍心离开你们。所以师父认为,干脆就让它生命更加的完美,perfect life ,干脆把大乘经典公认为“二楞—— 一切经中最难解”,古德讲,二楞就是《楞严经》跟《楞伽经》,就是所有一切经典最难解的,由师父来把它完成。我也不敢说,台语说(好厉害,尾椎长眉毛——师父以台语说),我没那么厉害,尾椎长眉毛就是很厉害,有多厉害?非常厉害。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好意,对不对?你把我接纳。所以因此我们就决定,决定把这个《楞伽经》讲完,只有这样子,使师父的生命更加的完美、完满,然后,也让大家有一个成佛的……这本经《楞伽经》是成佛的经典,这个叫作毕业论文,成佛的毕业论文。用台语讲,这本能通透,成佛足足有余,不用烦恼。希望我的好意能够让大家接受,不要辜负我的一番爱心。今有幸得到了这一本《楞伽经》的义贯,这个是末法的众生大幸,我们都很感恩成观法师的慈悲。
【也许蒙佛菩萨护念,这一点作到了一些。至于真正作到多少,还得由读者诸君来决定。】【最后,尚祈十方大德慈悲赐正。】你看,连成观法师都这么谦虚,那你就知道,世间哪一个贤能的人是狂妄的人,有没有一天到晚找人麻烦,叫作自己很有修行代表正法的?没有的。真正悟道的人是谦卑得不得了。所以,在座诸位,收敛我们的狂妄的心,就是迈向佛道的第一步。【成观识】就是记录【于美国纽约庄严寺】【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】
谢 启
法不孤起,仗缘方生。本书得以顺利完成、付梓,除了佛菩萨护念,及古德的翻译、著述(尤其是菩提留支的魏译本、实叉难陀的唐译本,以及明·普真贵的《楞伽科解》帮助很大,特别是《楞伽科解》,笔者受益良多,本书“诠论”中很多资料是参考《科解》而得),除此之外,要感谢以下缁素诸大德:
首先感谢林慧华居士为我护关三年,方能探研《楞伽》且【注释】之。感谢沈家桢居士让我从其菩提精舍中借了一套《楞伽科解》;德州休士顿崔常祥居士为我影印《大藏经》中的资料,深为感激;十分感谢李彩娥居士、刘锦桃居士、曾阿幼居士、果音法师,及大乘精舍热心发起的助印,李祖鹄居士发起美国方面的助印;大乘精舍乐崇辉居士、康裕鸿居士主事印刷及校稿事宜;张鸿洋居士、庄博惠居士影印原稿;成如法师热心校稿。以上诸大德热心相助,在此谨致最高谢意,愿与彼等及一切有情,速登觉岸。
翻过来,十六页这个不看。十六页的左边,目次,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从第一页到四一八页,这是卷一;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二 从四一九页到七一○页;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 从七一一页到九三二页;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四 从九三三页到一一八○页;附录,你就自己看。翻过来,很辛苦的,总算进入经文,第一个步骤,就是简略的一个《楞伽经》的渊源、它的大概、四门、它的缘起,《楞伽经》的简介、《楞伽经》的大意、《楞伽经》的法门、《楞伽经》的四门等等,还有本书的体例。那么这前面的十六页不算在一一八○页里面,我们从今天起,从现在这一刻,就进入另外一个,第一页。
第一页,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。诸位,你千万不要一直看注解,你一定要听师父讲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,注解等一下再念,你就:喔!知道。如果你认真听,就等于听两次;如果你的心依靠注解,那你的心很散乱......我有听也好,没有听也好,那就变成听一遍,回去看不懂,剩下半遍。所以,师父在解释的时候,要全神贯注的听。
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
【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】 楞伽翻译成中文叫作不可往,或者是很难到,要有神通才能够到。阿跋多罗翻译成中文叫作无上宝。阿跋多罗宝就是无上,简单讲就是这一本经典是无上的宝,能让一切众生成佛。经就是修多罗,修多罗就是契合或者是贯通的意思,上契佛的心,自证的境界;下契众生的根机。简单讲,(就是)上契佛理,下契众生的根机。那么,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怎么解释?就是佛在今天的斯里兰卡的楞伽山,这个楞伽山不可往、不可到,除非有神通,对至圆至顿、上上、最上的根器,圆顿的大菩萨讲的一部无上宝经修多罗。这一本修多罗契合贯通,上契佛心自证的境界,下契众生的根机。这部经是佛以自证的境界为菩萨开演的无上圆顿法门,非凡夫、非愚痴的人(愚夫),或者是外道所可入。
看左边小字的:【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】求那跋陀罗翻译成中文叫功德贤,做了很多功德又有贤能的人。译就是把梵文译成汉文。宋天竺就是印度,三藏法师功德贤,就是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一本经典。【旅美纽约庄严寺沙门释成观撰注】这个撰就是有参考很多人的注解,所以法师也很慈悲,写了这么好的经典也非常的谦卑,这个意思就是我有参考别人的,撰注。义贯就是义理把它贯通起来。【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一】
【注释】:【“楞伽”:楞伽是山名,也是城名,】也是楞伽山,也是楞伽城。【以此城在楞伽山顶,故以山名为城名。楞伽为梵语,中文译为“不可往”、“不可到”、“难入”。因为此山城极高,原为夜叉王所据,】据就是所占据的。【在此啖食生灵,】吃荤不吃素,夜叉王。【无路可通,无神通者不可往,】所以,佛说要听《楞伽经》的,你们几月几号到那里集合,然后就去。没有路,飞上来呀,用你的神通飞上来,就是飞不上去,那有办法呢?那时候怎么不做一座电梯呢?没有神通就不可往,那当然就是对大菩萨讲的啦。【故名。又楞伽山在今之锡兰岛上,锡兰古名斯里兰卡(SRILANKA),其中“兰卡”即为楞伽之今译。】LANKA LANKA楞伽。【再者,以佛在龙宫说法后,自龙宫出,】诸位,这个龙宫是一个名字,不是在大海里面那个龙王的宫殿,龙宫是个名字,是一个城,就是以前有一个国王,把它放书的地方,里面藏了很多很多的经典,他认为天龙八部会来护持,因为它称为龙宫,就像我们现在的图书馆library一样的,所以这个龙宫不是什么水晶宫......胡乱凑合成的,这个龙宫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,类似。以佛在龙宫说法后,自龙宫出,【降服夜叉王,即于此山城开演此大乘无上经典,故以楞伽为经名。又,此经乃佛以自证境界,为诸大菩萨开演之无上圆顿法门,非凡愚可入,故名不可入。】
【“阿跋多罗宝”:阿跋多罗宝是梵语,中】我们汉地【译为“无上”。】中译就是中国翻译成“无上”。【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。以佛在此经中所开演之五法、三性、二无我、八识,会归于唯心现境界,】这个“现”底下加一个:量,“唯心现境界”就是唯心现量,你现在所现出的量,其实是你的心所现出来的。简单讲,大心现大量,小心现小量,对不对?嫉妒心很强的叫作“无”量,跟佛的“无量”差很多。【乃为无上之法宝,故名此经为无上宝。】【“经”:梵语是修多罗(Sutra),中文译为契经,简称为经,义为契合、贯通。谓上契佛心自证境界,下契众生根机。】所以,在座诸位,为什么讲经弘法的人,最好要有内证的功夫?因为那你才知道佛的那一颗心是什么。【如是佛心与众生心得以贯通,故名为经。】【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】“宋天竺三藏”就是三藏法师“求那跋陀罗译”。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。
【注释】:【“宋”:为刘宋,非赵匡胤所立之赵宋。】因为那是刘宋。【刘宋系在晋末南北朝,为南朝之始,乃刘裕所立,故史称“刘宋”,其年代为从西元四二○年至四七七年。】【“天竺”:印度古译名。】记得,佛在世的时候,天竺分为五个:东天竺,南天竺,西天竺,北天竺,中天竺。但是这个天竺印度当时候有很多的国家,后来称为印度。【“三藏”:经、律、论为佛法中之三藏教典。后世乃以通达三藏教典之法师名为三藏,或三藏法师。】
【“求那跋陀罗”:汉译为“功德贤”,中天竺人。因他好学大乘,故号为“摩诃衍”】这个摩诃衍我们在《百法明门论》就讲过了,【(摩诃衍汉译即是大乘之义。) 】或者是我们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也讲过了。【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文帝、元嘉十二年(西元四三六年)时,】那么距离今天2012年,已经将近一千五百多年了。【从海路来广州。广州刺史车朗,表奏文帝,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师,深为崇重,】非常崇拜他,很推崇,毕竟是三藏法师。这个叫做国宝级的啦,就像我们台湾,如果有个演艺人员他的知名度比较高的,在演艺事业很有成就的,大家都认为那是重量级的、国宝级的,所以,这个通达三藏的求那跋陀罗,迎至京师,深为崇重,【京城大臣多师事之,】都拜他为师。【并请讲《华严经》。】【法师以不精通华语,引以为憾,便乞求观音菩萨为他增加智力,后夜里梦见有天神替他换头,于是遍通华语,便为众开讲《华严》。】这样也很好,我要不要看看那一天天神替我换一下,醒过来懂得梵文、还有汉文,这下子不得了了,不得了了。
【一切佛语心品之一】注意听!一切佛语,就是佛所共通说的,语就是法门。一切佛,注意喔,是一切佛,不是释迦牟尼佛,“一切佛”要加一个:一切“诸”佛,还不是释迦牟尼佛,是一切诸佛所共。语就是宣说,宣讲的法门。心就是精要,最为重要的成佛的一本经典。品就是卷,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第几章、第几节。品之一就是第一品。所以,这个“一切佛语心品之一”,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:一切诸佛所共宣说的成佛最重要的法门,一本最精要的成佛的经典第一品;品之一就是第一品。有的人不学佛,连第一品都进不来,叫作无品。那个人很无品,连第一品都入不来。
【注释】:【“一切佛语心”:“一切佛语”就是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。】你看这句有多重要,你看,这一本经典有多重要!这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讲了这一本《楞伽》。【“心”是精要之义,】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跟那个是一样,般若波罗蜜多心,“心”是精要之义。【以此品乃集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之最精要者,】精要的意思是说,当你大专联考的时候,当成总复习,知道吗?最精要就是总复习。所以,在座诸位,听这一本经典的人,有几种人是最棒的:一、就是法师,法师要这一辈子有因缘能够听到这个《楞伽经》,那个是无上的幸运,因为法师出家就是为了要成佛;第二、老参的,那是很棒的,如果在这个学佛道上,你已经闯荡了二十年了,不是在江湖喔,闯荡江湖二十年,不是,闯荡佛门二十年了,将悟未悟,似懂非懂,这一本是最棒的经典(日语:yichiban),最棒的一部经典;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,那么就是结一个善缘,结一个善缘是不是?然后每个礼拜来看看师父有没有健康,有没有古锥(可爱),坐在台下有没有笑话,那个《楞伽经》不用听,至少要听听笑话,回家讲给老公听,真的听不懂,没办法,只有这样子。
所以,这一本经典对法师、对老参的是最棒的!还有一种,他是初学佛法,可是他宿世是圆顿的根器,如果那一个居士只要来跟师父讲说:师父,我听的非常法喜。这个居士就是竖起拇指的(师父竖大拇指),把拇指压下、小指竖起,不是这样喔;要把小指压下,拇指竖起,这样才对,你不要把拇指压下、小指竖起,要竖起拇指才是。这个居士就是竖起拇指的,就表示这个人不得了。虽然他听不懂,但是就是觉得很棒,师父我觉得您讲经讲得很棒,内容也很棒,可是我还没有办法讲得出来,有这样子的感受,这个fu就是很好了,这样就很好了。这样师父就要赞叹、夸奖你了。接下来,“心”是精要之义,以此品乃集一切诸佛所共说之法门之最精要者,【故名此品为“一切佛语心”。】
【又,诸佛所说法门之最要者,无非心地法门。】无非心地法门。所以这一本《楞伽经》一讲完,就等同三藏统统看完了,等同三藏统统看完了,如果你统统贯通的话。【故《起信论》云:“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,】诸位,你看,法就是心,心就是法,【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。”】诸位,世间出世间法,世间,迷了心就是变成世间,悟了那一颗心等同出世间。诸位,世法出世法,本来无二法,但看迷跟悟那一颗心:迷了就是生灭的世间法,悟了就是出世间的不生灭法;世间法当体即空就是出世间法的第一义谛,不离世间法而讲第一义谛,不可以离世间法,不可以离生灭而另外有一种第一义谛。所以,在座诸位,【故心为一切佛法之本,是故名此品为“一切佛语心”。】这一本《楞伽经》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,就像你要大专联考,要准备一本精要,三年的重点,就是这个,成佛的重点。
【又,此经共四品,即是四卷,每品皆名为“一切佛语心品”,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。这表示诸佛所说之法门原无二致,】为什么叫做佛佛道同?【又表示此无上圆顿法门,乃大菩萨顿修、】什么叫顿?四个字:回归当下,名为顿。不回归当下,名为渐,今天期盼明天,这就不是回归当下。这个顿就是回归当下,叫作顿,不离当下、现前当下这一念,回归当下叫作顿。顿修、【顿证、】顿证叫作不经阶位。【顿入】就是绝对的契入,我的心就是佛的心,佛的心就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涅槃的心,涅槃的心就是佛的心,佛的心就是我的心,平等不二。顿入【佛地之不二法门,】诸位,不二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宣说的。【故各品皆同一名,此不二之义也。】【“品”:即卷、目之义,等于现代所称之章、节。】【“之一”:即第一品。】
经文:【如是我闻,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,种种宝华以为庄严,与大比丘僧,及大菩萨众俱,从彼种种异佛刹来。】
解释一下:[如是我闻],我闻当然是指阿难,在座诸位,这里还有一个重点,阿难才证初果阿罗汉,他还不够资格听到这个《楞伽经》。诸位,阿难是在佛入涅槃以后才证到阿罗汉果的,有的经典是这样记载的,佛在世的时候,阿难只有证二果至三果,是佛入涅槃以后,阿难才证四果阿罗汉的,因为被长老所逼,说阿难,你不证阿罗汉果,你如何来结集经典呢?阿难觉得很惭愧,就一直很精进,后来证阿罗汉果。好了,这个阿难,佛在讲《楞伽经》的时候,他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听这个《楞伽经》,这个阿难看到佛年老的时候,旁边的长老比丘就告诉他说,阿难,你赶快请示佛陀,佛不住世的时候,要安什么为首。安如是我闻。那么,阿难你要要求佛,因为你后来才出家的,你没有一直跟在佛陀的旁边,希望佛陀在哪里讲到的经典,重复的再讲一遍给阿难你一个人,一个人喔,给一个人听。所以,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,所以,佛在入涅槃前,这个佛陀再一次的统统讲给阿难听,那个要讲给他听才有用,讲给你们听怎么会有用?你们明天就忘记了,怎么会有用?对不对?阿难的记忆像电脑一样,全部记得。所以,在座诸位,如是我闻,这一部经典阿难并没有参与,是后来佛再讲给他听的。
[一时佛住南海滨],锡兰是位于印度南方几百公里的海中,所以称为南海滨,这个南海当然就是指印度南方的海。楞伽山顶,种种宝华以为庄严,与大比丘僧,及大菩萨众俱,从彼种种各种不同的异佛刹来,异佛刹来就是不同于释迦牟尼佛刹来。诸位,他怎么能来?这些,记得,都是意生身来,不是肉体来,肉体来,他方世界你怎么来呢?都是证得到大神通的菩萨,而且是意生身来,不是肉体来,是意生身来。你看喔,他这个集合就不是一般的这个比丘的色身喔,大比丘僧是有肉体的,这个大菩萨众是没有肉体的,是意生身来的,随意而往的意生身。所以,一个是有肉体的大比丘众,一个是没有肉体的意生身的菩萨。那你就知道这一本经典境界有多高了。
【注释】:“如是我闻”:“我”是指阿难尊者,谓此经为我亲从佛闻。佛将入涅槃,阿那律教阿难问佛四件事:佛灭度后,佛弟子依谁而住?以谁为师?结集经典时,一切经首当安何语?恶性比丘如何处之?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一个叫做恶性比丘?这个恶性比丘是很难搞定他,一、他又是现出家相,二、他又在僧团里面破坏,不好好修行,三、在家居士看到他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,不晓得。出了这个恶性比丘,是毁坏佛教、败坏佛教最可怕的一股力量,除非他杀人、放火,犯了国家的法律,国家的法律会制裁他;但是如果他没有杀人、放火,恶知见、邪见、斗乱僧团,这国法拿他没办法,国家,你要伤害人,或者是逃漏税,或者是有确切的证据,国家的国法才有办法办你。可是恶性比丘不是这样,他国家的法律躲过了,但是他的知见很严重,个性非常偏激、古怪,你拿他没办法,跟谁都合不来,他也不离开僧团,从中里面作怪,这个就是最难搞定他,恶性比丘。任何一个出家众的团体、僧团,出了这一个、两个、三个结党的恶性比丘,这个团体会很惨,没有一天安宁。他讲他自己的一套对的地方,他自己认为我没有错,是你们对我有偏见。
所以,在这个没有办法摆平的时候,又没有办法谦卑,也没有办法如草履地的摆平,就是不要再谈了。佛制的戒律有一种戒律叫作“应以如草履地,当以如草履地”,就是各人坚持各人意见角度的僧团,搞得这个快分裂了,佛告诉这些比丘就不要再谈了,僧团的和合还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这个出了恶性比丘,大家、出家众都可用三个字形容:吓坏了!流氓的个性,讲起来只有他对,没有人比他更行,他也不离开僧团,我就是要死皮赖脸的不离开,我就是要跟你从中搞东搞西、挑拨离间,这个就是恶性比丘,知见也邪。【佛答:依四念处住;以戒为师;】如果你持戒,戒就是你的老师,等同释迦牟尼佛住世。【当来结集经时,一切经首当安“如是我闻、一时、佛在某处、与某某大众俱”;恶性比丘,默而摈之。】这个恶性比丘就是坏佛陀的正法,就是恶性比丘,默而摈之。
【“一时”:因印度与中国记载年代之方法不一样,故但称一时,亦即:在某一个时候之义。】【“佛”:梵语“佛陀”,】buddha【中】文翻【译为觉或】者【觉者。觉,】就是觉悟,要怎么样能够觉悟?就是离念,诸位,【即是离念、无念之义。】我们为什么不能觉悟?就是离不开这种执着的念、分别的念、妄想的念、无明的念,我们离不开。离念进入真如的无念,无念就是无妄念,就是真如。所以,觉悟就是离念,离执着念、离分别念,离妄念、离无明的念头,这个叫作离念。【故《起信论》云:“所言觉义者,谓心体离念。】这个心体本来是真如的,因为有相,种种的相,安排种种的名,又能所不断,这个就是妄想。那么心体离念,离什么?离名字相,离语言相,离妄想相,这个就是离念。【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、无所不遍,法界一相,即是如来平等法身。”】为什么要离念相呢?因为诸法空无自性,空无自性就是诸法不值得你去执着。诸法的相不可得,名字不可得,妄念不可得,所以应当离。离念者,你的心性就等如虚空界,等如虚空界就是不出不入、不增不减、不来不去,那就是无所不遍。法界一相,就是如来平等法身,这个是佛常常用虚空来比喻平等法身。
【此即以达无念,名之为佛;若有念,则不名为觉,】诸位,有念念成邪,念念束缚,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就是这样讲:有念念成邪,无念念即正。是不是?《六祖坛经》讲得很清楚。若有所念,则不名为觉。【故《起信论》云:“一切众生不名为觉,以无始来念念相续】诸位,这个念念相续是指妄念。如果是真如,真如无念;念念相续就是妄念、妄想执着。简单讲,念念相续就是所有的执着、分别没有办法停止。【未曾离念故。”】未曾离念,那个念就是妄念。所以一切众生,为什么变成众生?就是没办法离开那个妄念,执着所构成的一种观念叫作妄念,而且是根深蒂固、难以突破。【又说:“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,则为向佛智故。”】诸位,这个要画双红线,这个是修行的重点,就是找到了。有众生能观无念者,当你内心动到愤怒的念,你就:哎呀,头上安头,清净心没有这个,清净心就是头,对不对?我动一个嗔恨心,(就变成)清净心多出一个念,(这就是)头上安头。诸位,真如心多出一个念,就是头上安头;清净心多出一个念,就是头上安头,无念就是真头,不须要加一个头。
所以,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,则为向佛智故,【故知离念方名为觉,有念则不得名为觉者。又觉有三种意义:一、自觉:】觉悟什么呢?【觉知自心本无生灭,是故心体离念。】为什么叫作本无生灭?因为诸法本空,所著境空,能缘识心分别,也是毕竟空寂。诸位,能缘心都不可得了,对不对?能缘心都不可得了,心体就显现;识心分别不可得,识性就现。所以,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,这个是指证悟到本体的。所以觉知我们的真如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,是故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。【二、觉他:】要发菩提心,不能只有自度。【觉一切法无不是真如,】无不是平等,我没有一法不是无相的清净心。【亦以此法令众生觉。】令众生觉悟,告诉一些众生,幸福在哪里?幸福就在这里,一念真如。一念真如,从此幸福的快乐就建立起来。诸位,心妄念不断,那么,快乐建立不起来。所以,人家说:你为什么要修行?为什么要出家?就是找到生命更究竟的幸福。你以为有金钱就很幸福?钱不代表快乐。钱可以买得到床铺,买不到睡眠;钱可以买得到书本,买不到智慧。是不是?因此,钱不是万能,不是万能。接下来,【三、觉行圆满:以上二觉皆达究竟圆满,故称觉行圆满。】
有一个居士就问:既然佛陀觉行圆满,为什么不能度全世界的众生呢?在座诸位,举一个例子,诸位,你们看过芒果吗?芒果是树啰,芒果这棵树就长,慢慢的成长、成长,芒果。因为以前我有个姊夫当警察,警察局里面种了好多芒果,我才知道:喔,芒果是长这样子的。诸位,这个芒果,一棵树长出来有很多,一粒粒的,有时候收成很好,有时候收成不怎么好,芒果在今年的这个结果,诸位,一棵芒果树有一定的数量,多跟少而已,就是不会无量无边的芒果让你收成,对不对?不会有无量无边的芒果。
诸位,这个佛来人间示现成佛也是这个意思。他这一辈子来示现成佛,他有一定的有缘的众生,没有办法度尽一切众生,绝对没有办法的。有个东门的老母,她连见佛都很讨厌,她都不想见佛,完全不想见到佛,就算你再了不起的世尊,也有没有缘的众生。因此一尊佛来示现的时候,喔,成佛了,他度的众生就是跟他有缘的,有缘的,只能到这样子的程度,就像一棵芒果树开花结果有一定的数量。知道吗?没有办法说,一棵芒果树开了无量无边的芒果,那还得了。是不是?所以,一期的芒果树,这一期收成完了,释迦牟尼佛另外再来示现成佛,又有另外一期的收成,再另外一期的收成。所以,没有办法度尽一切的众生,也是一样的。
所以,在座诸位法师,如果你讲经说法,看看有谁来,有谁没有来,不要难过,你一期的生命要度多少有缘的众生,这差不多已经固定的了,固定的了。所以,法师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,讲经说法,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,来二十个也好,来三十个也好,乃至剩下一个关门的,我也这样讲,训练自己,你的前世可能没有跟人家结缘,来听经的二十个、三十个,或者是五个、十个,是不是?那就是没有缘。所以,这个,我一辈子都奉行自己生命的哲学名言,奉为圭臬,我一辈子伤人的话,我绝对不讲,伤人之语绝不出自于我的口中。除非那个法师恶知见,坏佛的正见,你知道吗?我也不会说恶口去批评那个法师,这个就是不符合佛讲的啊。对不对?你硬拗,这样就让人很难过了,这个法师讲的也不是很正见,这个会误导很多无量无边众生,这个就有时候提出来跟大家互相商讨一下啰。
因此,师父之所以这一辈子讲经有这么多人,我的前世有奉行我的圭臬,就是我的这一只嘴巴我只赞叹众生、随喜众生,我讲话一定会尊重对方的自尊心。我看了一本日本的书,日本的心理学家说,如果一个人自尊心受到伤害,你讲再好的语言,你都没有办法劝导他。所以,当你要劝导一个人的时候,你一定要先尊重他的立场跟自尊心。我看了日本这一本书,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,我觉得这一本书写得非常好,是日本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所写的书,那时候我还不懂佛法。因此我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,我看到那一本书很受用,我觉得这一句话我到今天一样奉为圭臬。也就是说,我今天我要劝导一个人入于行善、或者入于学佛,我一定要尊重他的自尊心、他的苦衷、他的立场,不能用自己的立场一直否定他,对不对?
有的法师他不一样,碰到一个烦恼的,就说:你这个业障很重啊!对不对?你回去好好的跪着忏悔啊!或者说:你没有救了!然后那个居士来,本来要听几句勉励的话,师父说我没有救了,就干脆自我放弃。我不会,你碰到慧律法师绝对不会,这一辈子你到我的身旁,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温暖,因为我一辈子绝对不会造口业的,这是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的。就说:哎呀,师父,您口才为什么这么好?你声音为什么这么宏亮?因为我前世不造口业。对不对?对不起,我又不够谦虚了(师父笑合掌),我还在学习,我要谦虚一点,谦虚一点。这样不够谦虚不好,是不是?我是说有因有果嘛,对不对?有因有果。像以前那个法师,有一个法师,他声音很尖锐,他很想讲经,一开口,今天我们来讲(师父拟尖声讲话),台下都一面倒,听到后来......我说:你怎么跑出来,听久了都快得心脏病了。那个音质,音质就差人家很多了,所以要柔软语。所以师父的这个果报就告诉你,语言、口业的重要,知道吗?你想要下辈子声音很好,不可以造口业;你想要下辈子面相庄严,要学习赞叹,随喜赞叹众生;你想要度更多的众生,你一定要跟众生结一个善缘,你还没有度他,你就结恶缘了,你怎么度他呢?是不是?(未完)
楞伽经 01: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《楞伽经》为印心之据
楞伽经 04: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,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